[8] 与南怀瑾类似,李零将孔子兴灭国,继绝世解释为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接续它的祭统,并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征服过程中为应对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化不同,克服简单的灭绝种族、灭绝宗教、灭绝语言、灭绝文化的一项政治传统。
粗略地计算,《庄子》中关于庄子的故事有26则,但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则达46个。它以经典文献中的人物事迹为中心,展示一幅拟真的历史生活图景。
而他专注于思想成品的原因或理由,在于这些思想精英所代表的思想潮流必定会对后代的整个统治阶级以及民间文化产生深远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共同的想象联结共同的感情,没有共享故事的共同体,只是契约的产物,是空洞的或无根的。不过这种由神圣语言所结合起来的古典的共同体,具有一种异于现代的民族想象共同体的特征。这就导致一种基本现象,即前期经典中的人事与问题,成为后期经学讨论的对象,而一旦讨论造成影响,讨论者的讨论,包括行为与观点,又汇入经典世界之中。我们即便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便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其实,语言、风俗与历史,三者构成文化的基本内容,而经典世界正是文化的结晶。但研究经典,则不等于研究经典文化。乾卦讲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等,并不是要讲龙本身如何如何,龙在这里不过是个表象而已,它可以指代任何人,上到君王,下到庶民,士农工商都可以。
但《周易》不是在说实事实情,也不是在论说道理,而是以其象语言来构建某种情境,这种情境不是现实但是现实之象,其中包含了动态的趋向,由对此趋向的选择而产生相应的吉凶祸福,从而使人趋吉避凶。对此,汤先生指出:中国儒家哲学中关于真、善、美的观念就集中体现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讨论的三个命题之中,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人作为天地间的具有创造性的独特存在,对天地万物的存在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宇宙生化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我们认为,这种对圣人如何作《易》的追诉,其实也是在为整个的易学系统寻找理论基础和意义来源。
不难看出,易学太和的观念,包含形下与形上两个层面。总之,无论赞同《易》是卜筮之书与否,学者们多是将易学的卜筮和其哲学性相对立,认为既是卜筮之书就不具有思想,承认《易》是卜筮之书就等于否定了它的哲学性。这段话简要指明了六经的特性,《易》之独特处在于会天道人道。关键词:汤一介/周易/天人合一/解释学 汤一介先生(1927-2014)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下,深怀民族文化之自觉与自信,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发掘与反思,以涵容开放的心态积极推动儒释道、中西马的对话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思想见解,既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高度,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的学术担当,世所敬仰。
在内容上,易卦丰富多样的内涵是对天地阴阳刚柔相交错的模拟。①三者之中,天人合一是根本,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由之派生出来。到了宋代,易学家开始突出《易》中穷理尽性的内涵,致力于阐发天人性命的贯通,充分揭示了天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关系。《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传》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传》正是通过对圣人如何作《易》问题的阐释,将《易》从占筮语境中超拔出来,赋予其一个宏大的天地视域,使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模式(《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
卜筮是易学的母体,没有卜筮就不会有《周易》这部书,更不会有独特的易学哲学。注释: ①汤一介:《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载所著《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易》哲学与卜筮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只是卜筮中的天人一体性是隐晦的混沌的,甚或是神秘的,及至《易传》那里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才被鲜明地揭示出来。而太和之和谐,我们可以从形下生命与形上本性两个层面予以理解。其实,无论是说圣人观察天地而画八卦,还是说效法河图洛书而画八卦,它们的理论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意在说明八卦与《易》不是无端构造的,而是自天地而来的,是对三才之道的效法与符示。天地的通泰和谐,是需要人去裁度和辅助的,以助于实现天地万物之价值。(《论天人合一》)儒学中的心性问题、知行问题以及政治问题,都是本之于天人合一的语境而立论的,我们只有从《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入手才能真正契入到儒学思想中去,了解其精髓所在。
如从天地之道相对而言,则天道阴阳偏重于形上之道,地道之柔刚偏重于形下之器。……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书》,□□□□]者也。
《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此,这种宇宙生成的符号系统就像代数学一样,它可以代入任何具体形态的事物及其性质。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易学太和观念的最好的诠释。这就对卦爻辞所象征的意义做了具体的解读,揭示了象所蕴含的理。易学对宇宙变化可言说和不可言说内容的探索,都是通过立象的方式来进行的。②汤一介:《论天人合一》,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或者是物象,或者是事象,它并不是直接叙述道理或者事情,而是以象的语言来呈现某种情境。④天道变化,万物禀受天地之命而有其性,禀受天地之气而有其形。
汤先生之问题意识在于,近代以来遭受西学猛烈冲击的儒家思想能否在现时代获得新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学者坚持《周易》的思想性,反对将其视为卜筮之书。
汤先生关于宇宙生化符号系统的思想,在传统象数易学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为现代易学象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为今后易学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汤一介先生做了关于儒家哲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的专题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人与天地为一体,这也就是天人合一。卜筮工具不过是占问者得以实现与天地相感通的手段而已,失去了人与天地一体的感通性,卜筮也就失去了其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就形下层面而言,万物具体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在大自然中万物都得以生息繁衍。《系辞传》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的划分,揭示了易学的本体论内涵,并且这种本体论的解释模式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影响非常大,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以此本体论模式为立论基础。
其他经典皆是实有其事,然后写作成书。抓住了儒家思想中真、善、美的内涵,也就抓住了儒家思想在现时代得以发展的基点。
汤先生说:‘天道生生不息,以仁为心,‘天有使万物良好地生长发育的功能,故人也应效法天,要爱护一切。我想,关于汤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与探讨,将是今后学术界一个长期的学术课题,而这种研究本身亦是对他高尚人格的最好追思与纪念。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汤先生说:如果仅仅把和谐社会的建设寄托在‘人治上,而无政治法律制度的保证,‘和谐社会将会落空。